本文作者:四川侬依教育

观沧海一等奖教学设计_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

笙念 15 分钟前 ( 2025-08-09 10:27:09 ) 3905 抢沙发

教学设计:借景抒情——观察大海的壮阔


教学目标

  1. 通过诗歌《观沧海》,理解并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。
  2. 学会借助“写景抒情”的手法,融入情感与自然的交融。
  3. 探索古诗中含蓄含蓄的艺术手法,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。

教学准备

  • 多媒体课件(展示诗歌、配乐朗诵)。
  • 电子白板或黑板,用于朗读和分组讨论。
  • 学生小组:3~4人。

教学过程

一、导引:探索大海的神秘与壮阔

  1. 课前预习
  2. 提问:什么是大海?海是人类最渺小的存在吗?
  3. 引用诗句:“大海,是最广阔的,也是最深邃的。它教会我们一种震撼,一种广阔。”

  4. 课件展示

  5. 用配乐朗诵诗歌,感受“浩渺”、“壮阔”的意境。
  6. 提问:你为什么会对大海感到敬畏?海与人之间有什么联系?

  7. 小组讨论

  8. 学生分成小组,讨论自己的理解,并相互评价。
  9. 追问:你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什么?为什么会特别喜欢它?
  10. 课后作业:分享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。

二、精读理解:解析诗歌内涵

  1. 教学重点
  2. 字词疏通:了解“沧海”、“临”、“何”等生字的意义。
  3. 内容层次: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。

  4. 课件展示

  5. 逐句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:

    • 梳理:诗人站在隆起的山崖上,望着远方的海远鸣。
    • 观察:大海的壮阔与波涛汹涌交织。
    • 心境:从渺小到自豪,再到坚定信念。
  6. 小组讨论

  7. 学生分组讨论:

    • “沧海”在诗中带给人什么样的体验?
    • 为什么“何”字表达的是一种情感?它与大海有何联系?
  8. 课后反思

  9. 教师布置:查证《观沧海》的原话,感受其中的历史背景。

三、品读探究:情景交融

  1. 诗歌分析
  2. 内容层次
    • 第一段:描述了诗人对大海的观察和想象。
    • 第二段:加入“日月之行”、“星汉灿烂”的景象,强化主题情感。
  3. 情感思考
  4. 从视觉到听觉:波涛的声音、海浪的声响。
  5. 从内心到外在:诗人内心的坚定信念。

  6. 小组讨论

  7. 学生分组讨论:

    • 这四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?如何融情于景?
    • 如果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?
  8. 角色扮演

  9. 学生以“诗作”身份,模拟诗歌中的情景:站在隆起的山崖上,俯瞰远方的大海。

四、拓展提升

  1. 拓展题
  2. 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?(可以自由发挥)
  3. 学生创作
  4. 学生分组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,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理解与感受。

教学反思

  • 优点:课件清晰展示诗歌内容,互动环节活跃,目标明确。
  • 不足之处:部分学生在朗读和讨论环节可能存在疑问,后续可通过分组互动进一步提升。
  • 改进方向: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(如角色扮演、小短剧),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深度。

通过这一教学设计,“借景抒情”的手法让学生在观察大海的过程中,体会诗歌的深意,并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。

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:

来源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本站文章发布于 15 分钟前 ( 2025-08-09 10:27:09 )
温馨提示: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四川侬依教育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。

    匿名评论
  • 评论
人参与,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