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教学设计:借景抒情——观察大海的壮阔
教学目标
- 通过诗歌《观沧海》,理解并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。
- 学会借助“写景抒情”的手法,融入情感与自然的交融。
- 探索古诗中含蓄含蓄的艺术手法,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。
教学准备
- 多媒体课件(展示诗歌、配乐朗诵)。
- 电子白板或黑板,用于朗读和分组讨论。
- 学生小组:3~4人。
教学过程
一、导引:探索大海的神秘与壮阔
- 课前预习
- 提问:什么是大海?海是人类最渺小的存在吗?
-
引用诗句:“大海,是最广阔的,也是最深邃的。它教会我们一种震撼,一种广阔。”
-
课件展示
- 用配乐朗诵诗歌,感受“浩渺”、“壮阔”的意境。
-
提问:你为什么会对大海感到敬畏?海与人之间有什么联系?
-
小组讨论
- 学生分成小组,讨论自己的理解,并相互评价。
- 追问:你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什么?为什么会特别喜欢它?
- 课后作业:分享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。
二、精读理解:解析诗歌内涵
- 教学重点
- 字词疏通:了解“沧海”、“临”、“何”等生字的意义。
-
内容层次: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。
-
课件展示
-
逐句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:
- 梳理:诗人站在隆起的山崖上,望着远方的海远鸣。
- 观察:大海的壮阔与波涛汹涌交织。
- 心境:从渺小到自豪,再到坚定信念。
-
小组讨论
-
学生分组讨论:
- “沧海”在诗中带给人什么样的体验?
- 为什么“何”字表达的是一种情感?它与大海有何联系?
-
课后反思
- 教师布置:查证《观沧海》的原话,感受其中的历史背景。
三、品读探究:情景交融
- 诗歌分析
- 内容层次:
- 第一段:描述了诗人对大海的观察和想象。
- 第二段:加入“日月之行”、“星汉灿烂”的景象,强化主题情感。
- 情感思考
- 从视觉到听觉:波涛的声音、海浪的声响。
-
从内心到外在:诗人内心的坚定信念。
-
小组讨论
-
学生分组讨论:
- 这四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?如何融情于景?
- 如果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?
-
角色扮演
- 学生以“诗作”身份,模拟诗歌中的情景:站在隆起的山崖上,俯瞰远方的大海。
四、拓展提升
- 拓展题
- 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?(可以自由发挥)
- 学生创作
- 学生分组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,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理解与感受。
教学反思
- 优点:课件清晰展示诗歌内容,互动环节活跃,目标明确。
- 不足之处:部分学生在朗读和讨论环节可能存在疑问,后续可通过分组互动进一步提升。
- 改进方向: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(如角色扮演、小短剧),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深度。
通过这一教学设计,“借景抒情”的手法让学生在观察大海的过程中,体会诗歌的深意,并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