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马过河中班语言教案
活动目标
- 认知目标: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,并能够复述故事。
- 情感目标: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。
- 技能目标:引导幼儿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
- 教学重点:理解故事情节并运用礼貌用语。
- 教学难点:让幼儿懂得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,积累经验的的道理。
活动准备
- 课件设计:
- 视频《我不敢做》:猴妈妈叫小猴子去烧火做饭的情节。
- 《小马过河》动画:展示小马、老牛和小松鼠的行为。
-
故事情节卡片,包括老马、小马、老牛和小松鼠的对话。
-
教具:
- 头饰(小马、老牛、小松鼠)。
- 兰色鲜艳的小动物头饰(从故事中选择)。
-
互动道具:木偶小马、老牛、小松鼠和老马。
-
活动材料:
- 视频播放卡。
- 故事卡片和挂图。
活动过程
1. 开始环节(5分钟)
- 谈话导入:提问“你们知道谁是那个勇敢的小动物吗?”并介绍小马、老牛和小松鼠的体重和行动方式。
- 观看动画:播放《不敢做》和《小马过河》,引导幼儿观察小马害怕的情况。
2. 观看故事(15分钟)
- 播放教学视频:讲解老马、小马和老牛的故事,以及他们的体重差异及其行动方式。
- 提问思考:
- 老牛说:“水很深,小马怎么过河?”
- 小松鼠说:“为什么呢?”
- 角色扮演:鼓励幼儿模仿故事中的角色(如“老牛”和“小马”),并尝试自己扮演。
3. 观察细节(10分钟)
- 互动环节:
- 提问:为什么要用石头?为什么老牛是这样做的?
- 让幼儿自由观察挂图,尝试描述故事中的画面。
- 角色扮演:将小马、老牛和小松鼠的角色分别由老师带领或自己选择。
4. 讲述故事情节(10分钟)
- 提问引导:
- 老马说:“我会带您去河边。”
- 小马说:“等妈妈回来。”
- 老牛和小松鼠分别讲述自己的行动。
- 角色扮演:幼儿尝试自己扮演小马、老牛和小松鼠的角色,描述自己的行为并解释原因。
5. 结束环节(5分钟)
- 总结:
- 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故事,老师希望你们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。
- 提到一个重要道理: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,并学会灵活运用。
- 活动结束:引导幼儿收尾(如将挂图重新摆放在课桌上)。
教学反思
- 成功之处:
- 故事内容适合大班学生,语言简单易懂。
- 提供了大量的互动环节,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语言发展。
-
使用互动道具和角色扮演增强了参与感。
-
需要改进的地方:
- 可以增加更多的提问,帮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故事内容。
- 在提问环节可以加入一些引导性的问题,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。
希望这个教案能帮到你!如果需要更多调整,请随时告诉我。
《小马过河》是经典童话故事之一,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通过上这节课,我深刻认识到如何利用 storytelling来激发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。以下是这次教学的反思与改进:
教学反思:《小马过河》教学反思
- 故事内容的理解
- 故事中的角色设计复杂,包括老牛、小马和松鼠的角色特征不同,导致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判断。
-
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“人物”不同导致判断不同的原因,并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这一差异。
-
互动环节设计
- 分组朗读与表演:将每个角色的角色特点(如“妈妈”的亲切、老牛的粗重)融入到朗读和表演中,增强学生参与感。
-
小组讨论与分享:通过分组交流,让学生独立思考不同的判断原因,并表达自己的理解。
-
语言表达能力
-
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流利度和准确性,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,帮助学生纠正发音、语法等错误。
-
反思与总结
- 在课后反思中发现,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表现不够流利,尤其是对复杂角色的描述需要更多的互动引导。
-
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等方式深入探讨故事中的哲理,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。
-
活动延伸
- 提供一些拓展性阅读和思考题目,如“如果老牛把小马赶回去,它会不会也弄糊涂?”等,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。
-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故事改编,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。
教学反思:《小马过河》活动设计与实施
- 课前准备
- 预设各角色的角色特征(如老牛是老一辈,语言稳重;松鼠是树上跳下,语气急切;小马天真自然)。
-
准备简单的动作和表情示例,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表现角色性格。
-
教学环节设计
- 导入环节:通过提问引入故事背景,激发学生兴趣。
- 主体环节:
- 故事讲述:老牛说浅,松鼠说深,小马思考得出结论。
- 观看动画课件:分段讲解角色行为和语言,帮助学生理解角色特征与判断原因的关系。
- 分组表演:通过互动游戏模拟角色对话,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表现力。
-
总结环节:引导学生归纳故事中的哲理,并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想法。
-
评价与反馈
- 通过朗读、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,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。
-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理解和感受,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改进措施
- 关注个体差异
-
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,制定适合不同孩子的发展路径,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和互动机会。
-
加强反思与指导
-
记录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,及时调整教学策略,提升整体效果。
-
激发创新思维
- 提供开放性问题,如“如果小马不勇敢,它还能过河吗?”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深层意义,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。
未来改进方向
- 增加互动和讨论时间
-
在课堂中增加分组讨论的时间,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加深理解。
-
丰富教学资源
-
提供更多的角色特征描述和动作示例,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-
设计多样化的活动
- 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朗读与表演,可以结合游戏、故事改编等方式,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。
通过这次《小马过河》的教学实践,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,还深刻体会到如何利用 storytelling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思维。未来,在备课时我会更注重细节设计和互动引导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