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赠李白杜甫》古诗词鉴赏
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,李白当时遭遇奸佞排斥,远离京都前往齐鲁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。此时他正写作《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》,诗中流露出深情的思恋。与杜甫相会时,尽管有同来的命运,却情志相投。
此诗表面看似杜甫在劝李白像道家的葛洪一样潜心炼丹求仙,但实际上,杜诗有言外之意:李白虽藐视权贵而沦落飘泊,虽尽日痛饮狂歌虚度时光,然终不为统治所赏识;虽雄心万丈却称不雄,虽有济世之才但不及施展。杜甫以感慨、怒哀、控诉等方式,对李白及其性格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刻画。
此诗突现了“狂”字,“傲骨嶙峋”,显示出李白的豪放不羁与飘然away的性格特征。在七绝《赠李白》中,正突现出这两位诗人性格的鲜明对比:既豪放洒脱,又谦逊落魄;既有才华横溢,又心怀功名。这种对“豪与傲”、“骨与气”的展现,正是诗眼和精髓。
七绝《赠李白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:豪情、雄辩、坦然与豪放的情感,使整首诗充满了奔放与飘逸的气息。杜甫在感叹其性格时,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,点明了李白的性格定位:“故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?”这样的辩证思考,不仅加深了对李白精神的理解,也为 subsequent作品奠定了基础。
此诗沉郁有致、抑扬顿挫,跌宕起伏,末句反诘的语气中蕴含着对李白性格的深刻反思。杜甫通过对李白形象的刻画,揭示了他的豪放与傲慢,展现了诗人对人物魅力的执着追求。
通过七绝《赠李白》的描绘,可以看出李白性格深远,既心怀功名,又谦逊落魄;既才华横溢,又心存胸节。这种既有理想追求又不失现实担当的性格特点,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明。此外,杜甫对李白的态度转变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:在面对权贵时,既不能退缩,也不能放纵,更应该保持超然与坦然的精神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