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四川侬依教育

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教学设计

笙念 1 分钟前 ( 2025-08-12 14:23:54 ) 2443 抢沙发

圆明园的毁灭教案

教学目标:

  1.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尝试背诵有关语句。
  2. 理解文章中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和毁灭的过程,体会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痛惜之情。
  3. 感受写法:描写顺序、比喻等。

教具准备:

多媒体课件。


教学过程:

  1. 整体感知,理解主题。
  2. 齐读课题,感受“毁灭”二字的沉重感。
  3. 作者没有仅仅描述毁灭,而是写了很多感慨和辉煌。最后提出问题:“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被如此赞扬?”并引导学生思考:文章里写了哪些部分是关于昔日辉煌的?

  4. 了解故事内容,明确结构。

  5. 第一部分:规模之大。
    介绍了圆明园的面积、建筑高度、保存情况等。
  6. 第二部分:描述毁灭过程。
    讲述了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导致损失的情景。
  7. 第三部分:文物珍贵。
    描述了保护和恢复的部分。

  8. 分组阅读,梳理内容。

  9. 第二自然段、第三自然段、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。
  10. 每个段落可以分成几个小标题:

    | 语句 | 内容 | |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 | “月”指什么?“星”指什么? | 圆明园的规模之大,数量可观。 | | “众星拱月”布局 | 确定了多少小园? | | 小房、小亭、买卖街 | 研究建筑之美,比如:房子、桥梁等。 | | 君子良马,神机妙术 | 仿建和创建的例子,如安澜园、狮子林。| | 看来是天开的 |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。 |

  11. 小组讨论,激发联想。

  12. 通过小组讨论,结合资料和图片,思考:
    • 观看《水阔别》中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比喻。
    • 观看《老夫子的信》中的“谁人知喜”,感受作者的忧伤。
  13. 想一想:看到的、看不到的圆明园形象,想象出无限可能。

  14. 理解写作方式,总结主题。

  15. 从文中可以看出,作者通过描写顺序、举例等手法,展现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。
  16. 总结:毁灭不是终点,而是文化价值的永恒追求。

教学反思:

这节课帮助学生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。通过分组阅读和小组讨论,学生的参与度较高,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。未来在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资料对比和图片展示,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。

《圆明园的毁灭》学习作业

第一部分:颐和园的历史背景

  1. 读文理解
  2. 读第一段:“又从三方面具体介绍的:先有先秦(即秦统一中国以前,一般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),接着是北明时期(清前朝至清后朝)、东光时期(英、法联军侵入北京)。然后是明、清两代人为便于享乐,不惜代价移置园内。”
  3. 了解颐和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:自古以来就是“三山四水”(山上有石室、庙宇;水中流荷叶)。
  4. 琅和园的面积约为400万平方米。

  5. 学习生字
    (1)记清字形:

    • “置”:上下结构,下面“直”,上部是“平”。“直”是笔画“三横”,不要写成“壁”。
    • “统”:左右结构,“右边是‘充’”,不要把两局部颠倒了。“先秦”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。
    • “瑰宝”:量,读“liang”(多)、推算、计算的意思;“估计”的意思。
      (2)理解词语含义:
    • 举世闻名:全世界都有名。
    • 先秦:即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时期。
    • 琅和园:三山四水园林,面积约400万平方米。
  6. 巩固练习
    (1)读完第一段后,同学可以交流自己的体会、心情和感受。
    (2)完成课后练习(可选择部分题目)。


第二部分:圆明园的毁灭

  1. 朗读课文,了解层次
  2. 晰朗园被英法联军侵入北京,闯进园林,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,统统掠走,拿不动的,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。实在运不走的,就任意破坏、毁掉。“1860年10月6日,英、法联军侵入北京,闯进圆明园,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,统统掠走,拿不动的,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。实在运不走的,就任意破坏、毁掉。”
  3. 这里的“强盗”是指英法联军(英国和法国军队)。

  4. 学习描述毁灭过程

  5. ① 冲击:只要能拿的,一点儿不留;拿不动的,用大车或牲口搬运。
    • 大车或牲口搬运的意思是说他们必须带走才能得到东西,否则就无法带走。
  6. ② 消防: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、瓷器、楠木摆设等,则以棒击毁,必至粉碎而后快。
    • 烹瓷指陶瓷或砂纸等,珍贵且难以移除的东西。
  7. ③ 外火:大火连烧三天,不只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化为一片灰烬,而且国内的珍贵的历史文物也被大火烧掉了。

  8. 理解要点

  9. 圆明园是“三山四水”的园林,面积约400万平方米;
  10. 被毁前面积最大,有“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、艺术馆”,还收藏了20xx多年的历史文物(如青铜礼器、历代名人书画等)。
  11. 冰山、巨石倾覆的比喻非常符合强盗们抢掠毁园的行为。

第三课时:巩固练习与反思

  1. 学习第三段内容
  2. 读文章“1860年10月6日,英、法联军侵入北京,闯进圆明园,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,统统掠走,拿不动的,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。实在运不走的,就任意破坏、毁掉。”
  3. ① “抢掠”:强盗们抢夺园内的珍贵事物,如铜器、瓷器等。
    • 这里“抢夺”是指他们夺取园内的东西(如陶瓷器皿)。
  4. ② “大车或牲口搬运”:他们必须带走才能得到东西,否则就无法带走。
    • 意思是强盗们抢夺后又必须用大车辆具力量搬运或让牲畜代运。
  5. ③ “大火连烧三天”,不只毁了园内的珍宝,还烧毁了国内的珍贵历史文物。

  6. 学习第一段内容

  7. 读文章“从古至今,先秦(即秦统一中国以前)、清前朝至清后朝、东光时期(英法联军侵入北京)。”
  8. 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圆明园的雄伟与它的收藏量。

  9. 反思问题

  10. 琅和园为何能在短短几天内化为灰烬?

    • 因为侵略者强盗们抢掠、毁坏园内的珍宝,破坏了这个伟大的园林,也烧毁了国内的珍贵历史文物。
  11. 自由发言与写作

  12. 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:对园内保存的文化遗产感到损失,也感叹侵略者的强横无礼。

附录

  • 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:
  • 圆明园是三山四水园林,属于“名园”;
  • 保存在故宫博物院;
  • 历史价值远高于它的美丽的外表。

希望以上作业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!

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:

来源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本站文章发布于 1 分钟前 ( 2025-08-12 14:23:54 )
温馨提示: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四川侬依教育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。

    匿名评论
  • 评论
人参与,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