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维山中
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1
原文:
山中:唐代:王维
荆溪白石出,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,北流至长安东北入浐水。
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
赏析:
这首小诗以诗人王维所见所感,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。荆溪白石出,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的白石指引着人们往西北方向前进了;北流至长安东北入浐水,这条路则是为山路指引的一条蜿蜒的小径。
山中的人们常常在这样的路上穿行,但通常不会看到这样自然的溪水。空翠湿人衣,描述的是这自然是空明无色的石头上,却依然能沾湿人的衣物,显得格外清秀可爱
诗人对自然界的色彩有着特别敏感,尤其是对于冬日里的山中景色,他用红叶、黄叶等色彩来表现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。在这些自然元素中,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抹淡青色的山石,它仿佛是大自然的明灯,指引着人们前往幽深的山林。
次句写山中红叶:绚烂的霜叶红树,本是秋山的特点。入冬天寒,红叶稀少了;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。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,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(从下两句可以看出),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,有时反倒更为显眼。
诗人在描绘山中冬日的景象时,却选择了更深入的情感表达。次句通过“春草稀”这样的对比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和季节变化的独特审美判断。这不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述,更是对生命循环的深刻思考。
王维这首《山中》诗,在前两句的描绘下,为读者营造出了一幅冬日山中的画面,却又在后两句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感慨。诗人没有以直接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,而是通过具体的景物和细微的表情,展现出了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观察。
在注解部分,我们看到诗人通过对红叶、黄叶等色彩的运用,展现了冬日山中景色的壮丽与深邃。同时,他对自然规律的敏感,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生动的画面感,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
(注:以下为原文中的具体赏析内容)...
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2
【原文】山中相送罢,日暮掩柴扉。
【注解】1、柴扉:柴门。2、王孙:贵族的子孙,这里指送别的友人。
【译文】在山中相送了你以后。
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。
(赏析): 本诗首句“山中相送罢”,一语即下。接着写日暮时分,从深秋开始的阳关往来,但又未能到达天际的荒原。在送行的脚步中,行人所感所思是什么呢?诗人在描写他与送别的行人一起经过山中的时分的感受:这常常是既不是伤感也未感到欣慰,而是在送别行为之后,行人在等待归人的日子却更加沉重沉重,仿佛要将落日掩埋在荒原上。
次句“春草年年绿”,王孙归不归。(注:“春草”指每年春末绿;“王孙”指贵族的子孙,这里指送别的老友。“归不归”,即行人在即将离别的情景中,是否仍期望能回来?)
【赏析】本诗是王维所作。首句隐去送别情景,以“送罢”落笔。次句从阳关时日引人入诗,写离别后归来的心理。第三、四句从“掩柴扉”往日所见,即“春草明年绿”,又言行人在日暮收容下,仍以为是无休止的期盼。
此诗不写离别情景,而以一种较为深入的送别方式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细致观察。
(注:以下为原文中的具体赏析内容)...
这首《山中送别》诗,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,而是匠心别运,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。开头隐去送别情景,以“送罢”落笔,跳越了一段时间。次句从阳关时日引人入诗,写离别后归来的心理。第三、四句从“掩柴扉”往日所见,即“春草明年绿”,又言行人在日暮收容下,仍以为是无休止的期盼。
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,运用朴素、自然的语言,来显示深厚、真挚的感情。往往味外有味,令人神远。这首《山中送别》诗就是这样。
(注:以下为原文中的具体赏析内容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