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四川侬依教育

幼儿园大班说课稿_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换牙我不怕

笙念 12 分钟前 ( 2025-08-10 07:04:54 ) 3405 抢沙发

幼儿园大班说课稿6:《美丽的春天》

一、说教材

本节活动以“美丽的春天”为主题,旨在通过欣赏图片并记录春天的美丽景象,使幼儿了解季节变化,并激发热爱自然和春天的情趣。活动以春天的变化为线索,既培养了幼儿观察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,也使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。

二、说目标

  1. 根据季节变化及主体的确定,能辨别春天的特点。
  2.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、想象力、创造力及讲述能力,使其萌发热爱春天的情趣。

三、说重难点

  • 难点:画出自己所看到的春天和在气球上绘画。
  • 重点:通过观察、启发、想象、激发幼儿参与热情。

四、说教法

  1. 观察:引导幼儿欣赏春天的变化,激发创作灵感。
  2. 讲述:使幼儿讲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,体会情感。
  3. 教师点拨:帮助幼儿理解绘画的要求和注意事项。

五、说学法

  1. 动手操作:通过画出春天的元素进行创作。
  2. 创造性思维: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力。
  3. 合作交流: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学习。

六、说活动流程设计:

  1. 引入环节:播放春天的音乐,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并观察春天的变化。
  2. 欣赏环节:出示春天的图片,让幼儿自由观察,并提出绘画要求。
  3. 创作环节:根据教学目标,让幼儿发挥创意,记录下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。
  4. 展示环节:幼儿将画好的气球装饰走廊,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。

七、说情感与环境

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互动(如互相讲述、分享作品),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;同时,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,培养他们对季节变化的兴趣和责任感。


幼儿园大班说课稿7:《美丽的春天》

一、说教材

本节活动以“美丽的春天”为主题,旨在通过观察图片并记录春天的特点,使幼儿了解季节的变化,并激发热爱自然和春天的情趣。活动内容简单明了,但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与创作,激发他们的兴趣。


二、说目标

  1. 根据季节变化及主体的确定,能辨别春天的特点。
  2. 培养幼儿观察力、想象力、创造力及讲述能力,使其萌发热爱春天的情趣。

三、说重难点

  • 重点:画出自己所看到的春天和在气球上绘画。
  • 难点:在作画过程中正确运用工具,理解绘画的要求。

四、说教法

  1. 观察:引导幼儿欣赏春天的变化,激发创作灵感。
  2. 讲述:让幼儿讲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,体会情感。
  3. 教师点拨:帮助幼儿理解和完成绘画任务。

五、说学法

  1. 动手操作:通过画出春天的元素进行创作。
  2. 创造性思维: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  3. 合作交流: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学习。

六、说活动流程设计:

  1. 引入环节:播放春天的音乐,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并观察春天的变化。
  2. 欣赏环节:出示春天的图片,让幼儿自由观察,并提出绘画要求。
  3. 创作环节:根据教学目标,让幼儿发挥创意,记录下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。
  4. 展示环节:幼儿将画好的气球装饰走廊,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。

七、说情感与环境

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互动(如互相讲述、分享作品),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;同时,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,培养他们对季节变化的兴趣和责任感。

《树真好》大班语言活动设计思路

一、设计理念

本活动以“感受文学语言美”为核心,结合幼儿生活实际,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,激发幼儿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。《树真好》这首优美的散文诗,既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,又能促进他们主动参与、积极思考的语言发展。

二、活动目标

  1. 认知目标:理解《树真好》这首诗歌资料内容。
  2. 情感目标:感受大自然中的美丽,激发保护环境的情感。
  3. 能力目标:学习重叠词“叽叽喳喳、吵吵闹闹”表达自然现象。

三、活动重点与难点

  • 重点:理解诗歌中人物和情景的描述。
  • 难点:有感情地朗诵《树真好》这首诗,感受大树带来的美好。

四、教法

  1. 提问法: 在活动中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,激发表达能力。
  2. 多媒体教学法: 利用视频导入,增强画面感,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。

五、学法

  1. 自主探索法: 动手拼图,观察描述,独立完成任务。
  2. 同伴互助法: 鼓励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和帮助,培养同理心。

六、活动准备

  • 教学课件: 包含《树真好》和相关图片资料,配合多媒体设备。
  • 工具准备: 制作简单的拼图材料,为幼儿参与游戏做好准备。

七、活动过程

  1. 视频导入: 观看《人类破坏树木危害》的视频,引导思考:小鸟为什么没家?风沙会不会更大?
  2. 初步感知: 拍摄一棵树,观察人物和环境,尝试用语言表达看到的画面。
  3. 自主表达: 动手拼图,描述图片中的情景,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。
  4. 讨论交流: 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,并分享感受,互相学习。
  5. 总结反思: 回顾诗歌内容,表达理解和感悟。
  6. 延伸拓展: 观看《树真好》动画片,感受大树带来的美好,思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。

八、活动评价

  • 通过观看视频和动手拼图,评估幼儿的语言理解与参与程度。同时鼓励他们分享感受,促进同伴交流与合作。

九、反思

这节活动有效地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,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,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,激发环保意识。未来可以进一步通过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,让学习更有趣、更有意义。

各位老师!非常感谢大家的来台指导和支持!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这次说课:

一、教材分析

教材内容:

《城里来了大恐龙》是一个关于动物灭绝的故事。通过讲述这个故事,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关爱动物的重要性,感受保护动物的情感。

教材目标:

  1. 激发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:通过故事中的对话和互动,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  2. 巩固对5以内数的组成:通过图片、实物的展示和游戏活动,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。
  3. 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:通过角色游戏和讨论环节,提升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。

教材重点:

  1. 《城里来了大恐龙》的故事内容。
  2. 大班幼儿的形象特征和发展水平(年龄特点)。
  3.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。

二、教法与学法

  1. 教法
  2. 强调直观教学法,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。
  3. 观察法: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和实物,增强参与感。
  4. 鼓励引导式讲解,教师作为引导者,帮助幼儿思考和表达。

  5. 学法

  6. 教师的引导作用:通过提问和示范,激发幼儿兴趣。
  7. 观察法:让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和实物,发挥创造力。
  8. 互动游戏:通过角色游戏,促进合作与语言表达。

三、教学程序

第一部分:故事讲解与互动讨论(环节1-3)

  1. 故事导入
  2. 教师先展示“交通堵塞”的挂图,引导幼儿讨论观察。
  3. 提问:“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?你们知道吗?”

  4. 教师讲述故事

  5. 增加一些提问,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
  6. 引导互动讨论

  7. 让幼儿自由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。
  8. 强调“大恐龙”与城市居民的矛盾。

第二部分:恐龙展览(环节2-3)

  1. 图片和实物收集
  2.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、实物,让幼儿先观察并准备。

  3. 自由结伴参观

  4. 利用时间让幼儿自己结伴参观图片和实物。
  5. 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他们知道的恐龙知识。

  6. 展示活动

  7. 由扮演大恐龙的小朋友表演,教师进行指导和鼓励。

第三部分:总结与反思

  1. 教师讲述完整故事
  2.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,并分享感受。
  3. 反思活动效果
  4. 让幼儿谈谈对本次活动的评价,为后续调整提供依据。

四、活动预期

  • 通过“城里来了大恐龙”的故事和互动活动,让幼儿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。
  •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。
  • 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学习的兴趣,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
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先通过视觉刺激吸引幼儿兴趣,再引导他们在互动中思考问题,并在角色游戏中完成任务。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,例如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、活动时间分配不当等。因此,在实际教学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,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快乐。

谢谢大家!

小小解说员"的活动

为了让更多小朋友了解恐龙的知识,老师决定开展一场有趣的'互动恐龙讲解比赛'活动。在活动过程中,我们邀请了所有家长到现场参观恐龙展览。

环节1:老师将先进行一场生动的谈话,引入我们的讲解,帮助孩子们理解恐龙的知识。

环节2:接下来,我们将邀请所有家长到现场参观恐龙展览,同时为确保家长的参与感,我们将邀请所有家长到现场参观恐龙展览。

环节3:我和恐龙做朋友

1、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分组讨论:如果恐龙再次回到我们身边,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他们?在幼儿中巡回观察,倾听他们的讲述及时给予指导。

2、每组幼儿推选代表进行发言:请你们都说一说,你们都想出了那些办法来帮助和保护恐龙。

3、幼儿集体作画、

4、拓展故事中的含义,告诉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,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关心他们、帮助他们。

\strong

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:

来源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本站文章发布于 12 分钟前 ( 2025-08-10 07:04:54 )
温馨提示: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四川侬依教育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。

    匿名评论
  • 评论
人参与,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