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四川侬依教育

《赶海》教学设计(小学课文赶海教学设计)

笙念 2 分钟前 ( 2025-08-04 20:24:22 ) 9598 抢沙发

关于《赶海》的教学设计思考

一、教学目标

  1. 通过学习歌曲《赶海》,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和海风带来的宁静氛围。
  2. 感受小姑娘们在海边捡贝壳、捉虾的情景,表达出欢快活泼的情绪。
  3. 增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

  • 重点:理解歌曲的情感旋律和节奏,模仿小姑娘的行为动作。
  • 难点:捕捉《赶海》这一独特的海风氛围,表达对大海的热爱。

教学环节思考与扩展

1. 情景导入

  • 活动内容:播放海风吹动树叶、海浪拍打沙滩等画面。
  • 活动目的:引导学生将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,激发兴趣。
  • 注意事项:通过视觉和动作结合的场景,增强趣味性。

2. 感受音乐

  • 活动内容
  • 学生听歌曲并认真聆听,完成课件中的情景描述。
  • 师生一起用“哩”轻声的唱一唱,并模仿小姑娘的行为动作(捡贝壳、捉虾)。
  • 注意事项:确保学生能准确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。

3. 学习歌词

  • 活动内容
  • 学生有感情地读歌词,注意咬字要清晰。
  • 师生一起模唱部分歌词,并模仿小姑娘的行为动作。
  • 注意事项:确保学生的阅读和演唱准确无误。

4. 灵活音乐

  • 活动内容
  • 集体轻声哼唱《赶海》,并加入轻拨的声音来表现小姑娘可爱可爱的性格。
  • 师生一起模仿小姑娘在海边追逐捉到的果实的情景动作。
  • 注意事项:通过动作和声音的灵活变化,增强学生的参与感。

5. 解决难点

  • 活动内容
  • 学生利用肢体语言(如双手紧贴肩,眼神凝视)来表现《赶海》这一特殊音乐元素。
  • 师生一起轻快地哼唱“珊瑚礁上捡起了一枚海螺”,模仿小姑娘动作的轻巧和灵活。
  • 注意事项:通过身体语言和声音的配合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《赶海》这一主题。

6. 完整演唱

  • 活动内容
  •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,模仿部分歌词的动作,快速完成歌曲。
  • 师生一起轻快地哼唱完整歌曲,并观察小姑娘的行动(如找呀找呀找呀找呀找)。
  • 注意事项:确保学生的演唱准确无误,情感表达真挚。

7. 总结与反思

  • 活动内容
  • 学生分享他们在音乐中的感受和收获。
  • 师生一起回顾歌曲的主题,讨论《赶海》所传达的情感。
  • 注意事项:通过学生自由交流,增强课堂的互动性。

总结

以上思考主要围绕如何将《赶海》的教学设计得更加生动、全面,尤其是融入更多互动环节和实践操作。如果需要进一步优化,可以考虑以下几点:

  1. 增加艺术化的元素: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大海景物的艺术特点。
  2. 设计更丰富的音乐活动:引入更多变调和节奏变化的音乐元素。
  3. 分层教学: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任务。

通过以上思考,希望为您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方向。如果您有进一步的需求或需要调整的地方,请随时告知!

“生”是一个汉语字,意思是听到听见,或者在口语中指的是说话的声音或句子。它来自《易经》中的“受天理”之一,表示万物有其本,由其天理而来。

你理解了吗?“生”这个词在这里表达的是说话的声音或句子的意思。比如,当我们说“你好”,“生”就是“给你说话”的意思哦!

《赶海》教学设计10-改写

《赶海》教学设计10

一、教材简析:

  1. 整体课文分析
    《赶海》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,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“我”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“趣”事。

  2. 教学目标
    (1)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    (2)借助具体语言,感受“我”童年赶海时的乐趣,激发热爱大海、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。
    (3)教学重点及难点: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,积累运用语气词,动词。

二、设计思路及理念:
《赶海》一文虽然文字轻松、语言活泼,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,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,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,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。因此,在执教这篇课文时,我紧扣“趣”字,设计问题:这么多有趣的事,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?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,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。另外,通过欣赏歌曲《大海啊,故乡》、图片展示形态各异、五彩缤纷的海星、海螺,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,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文中。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,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、找趣、品趣、说趣、演趣、写趣,使课堂气氛和谐,充满了生命活力,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问、敢评、敢演、敢因,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、课堂灵动。

三、教学过程:

(一)创设情景,导入新课
板书:追浪花

  1. 课前播放
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:

来源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本站文章发布于 2 分钟前 ( 2025-08-04 20:24:22 )
温馨提示: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四川侬依教育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。

    匿名评论
  • 评论
人参与,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