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乡愁》教学文章
引言
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。通过本节教学,能够欣赏文学作品,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,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,体会语言特点及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。
作者背景简介
余光中(1928-),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、散文家、学者。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,祖籍福建永春,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,后转入厦门大学,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,1949年去台湾,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,1958年赴美进修,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、政大、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,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。2012年4月,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“驻校诗人”。
教学目标与难重点
教学目标:
1. 知道《乡愁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,为具体落实国家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”要求编排。
2. 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情感线索,能够通过反复朗诵,能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3. 经过品味语言,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。
教学重点:
1. 反复诵读,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;
2. 韩 iterio 赏语,体会语言的特点;
3. 体味作者的思乡之情。
教学难点: 情感的体验与美感的熏陶。
教学策略与设计
- 法朗读法:通过反复朗诵诗歌,让学生在听、闻中感受诗中美妙的境界。
- 对比阅读法:对比文言文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线索。
- 拓展延伸法:拓展对诗歌背后历史背景的认识。
教学过程
-
创设情景,导入新课
(a)通过回忆思乡诗句导课
(b)介绍余光中及其生平成就:1928-2012,台湾诗人、散文家等 -
作者及背景简介:
余光中(1928-),台湾著名诗人、散文家。祖籍福建永春,现居台湾,曾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接受教育后返回台大、政大及香港中文大学,现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。 -
朗读训练、整体感知
(a)播放余光中配乐《舟子的悲歌》,让学生仔细聆听,并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。
(b)幻灯片展示朗读诗歌的要求,出示自学指导:自由放声朗读,思考用什么样的语速、语调、节奏,读出什么感情来。2分钟后挑出你喜欢的一节,看谁读得好,读得有感情。
(c)投影显示课文停顿指名读,学生评价。
(d)听读,学生品评。 -
细心品味语言
- 大声朗读诗歌,让学生感受抒发的什么感情以及诗中写得好处。
- 自学指导: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第二节、第三节、第四节,你喜欢哪一节?看看它抒发的又是什么情感?哪些地方写得好?3分钟后交流。
-
自学指导: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四节有相同又有不同,能告诉老师你的发现吗?
(a)投影显示思考题:
i) ① 你为什么觉得这些诗歌适合我们班上的学生?
ii) 这些诗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?
iii) 这些诗中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异点? -
再悟情感
- 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,学生交流第二节、第三节、第四节的解读,师生评价。
-
研究性学习:乡愁是一种摸不着、看不见的情感,这些情感作者用那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呢?
-
写作特色
(a)主题的深刻性:具有强烈的历史感、时代感、现实感。
(b)意象的独创性:邮票、船票、族墓地、海峡。
作业与延伸
- 学生回忆自己所积累的思乡诗句。
- 学生听诗读诗。
-
学生品评诗作。
-
学生合作讨论,运用发现法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教学评价设计
- 流畅朗诵全诗并背诵:(满分5分)
- 有关作者的详细材料,有关表现乡愁的诗词歌画等文艺作品,准备在班上交流:(满分5分)
- 请同学们围绕乡愁或亲情话题,结合自己的生活,写一首能表达心语的小诗:(满分5分)
结语
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不仅能够让同学们了解了《乡愁》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,还能够激发大家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。希望你们在今后的阅读与创作中都能做到用心、 insightful,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