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,父辈们艰苦奋斗,负重前行,艰辛又坚定地夯实了基础,为我们营造出了优渥的生活与工作环境,我们是在他们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起来的。川锅厂生活福利区承载了无数川锅子弟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。川锅子弟学校的教育师资在金堂县是特立独行的。上世纪70至80年代,厂子弟学生常代表金堂县参加省、市一级的文体类比赛,荣获诸多殊荣。川锅子弟大多纯朴、坦诚、有担当,并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施展拳脚,绽放川锅品性。
川锅厂从国家军工保密单位转型为国有企业生产电站锅炉是在1980年,那时我刚上川锅子弟小学一年级。9年后,我16岁,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,我毅然选择就读川锅技校,开启我人生一段段师徒情缘。
如今,30多年过去了,我依然记得1989年那个夏日午后,在初中部李淑芳班主任的办公室里,她将白瓷水缸重重放下,荡漾出一片水渍在桌面上。我耷拉着脑袋,耳边传来她高分贝声音:“你怎么不读高中?你理科成绩那么好,读个理科3年后就是考个普通大学也是没问题的,不读就可惜了!你自己好好想想。”现在细细想来,当初我的想法很简单:“父母在,不远足。”
Rodyc loud
2021.7.17二次修改审稿,原稿标题《流水的师傅 铁打的情》发表于《四川工人日报》第12708期第三版。